话说很久以前天空有9个太阳,地面很热。我觉得一个太阳依然很热。有个叫后羿的射掉了8个。其它8个去哪了?那要从盘古开天地开始,那时宇宙一片混沌……就在宇宙完成大爆炸的那一刻,物质不断向四面八方飞散,这其实就是宇宙的膨胀。在宇宙膨胀的过程中,各种物质由于密度微弱等差异,使得宇宙中各个部分的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朝着附近物质密度稍高一点的地方集中,引力随着物质的集中而逐渐提高和增大,随着物质逐步集中,引力将变得越来越大,而引力越大则越会令物质更加集中,这个集中的过程便无法停止。每一处物质集中时的区域范围都非常大,甚至可能超过数十万光年。如此庞大的区域,最终形成的结构就是星系。
星系
诸多物质集中在一处时,不同物质的密度就会越来越高,引力也会越来越强,最终形成各种大小不一、质量也毫不相同的巨大物质团。这种物质与分布在宇宙中的星系一样,都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在物质团的内部,物质分布也会出现不均衡的情况,一些区域物质密度高,个别区域密度稍低,在密度稍微高的区域,引力会比较强,那么周围的物质就会继续向这一引力较强的地方集中。和星系形成的道理相同,这个过程一旦开始也无法停止,当物质在不断集中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了质量中心。此时物质会以该质量中心为核心,继续完成向内集中的过程,直至物质中心的密度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当核心密度和温度达到氢核聚变的要求时,氢就开始进行核聚变反应,该物质团就产生了光和热,一颗恒星就这样诞生了。
在以光年来计算的区域内,物质密度稍高一点的地方不仅一处,同样的道理,在每个区域内,形成的质量中心也不会只有一处,所以宇宙中的恒星有很多,并且大小、质量、密度也各不相同。
太阳有没有同胞兄弟?
太阳是地球生命的源头和保证,人类从未放弃过对太阳的探索和研究。最近天文学家指出太阳还有一个“同胞兄弟”,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科学家提到,在这颗兄弟恒星的周围,可能会有生命体的存在,因此,科学家们希望可以通过对该恒星的研究,来揭示太阳形成的过程。这颗恒星的质量比太阳大15%,位置在110光年外的武仙座星群中。肉眼观察不到,需要通过一些倍数较低的双筒望远镜进行观测,这颗恒星在织女座附近,科学家们称这颗恒星为HD 162826。
天文学家发现HD 162826疑为太阳失踪已久的亲族
恒星在早期阶段形成过程中,可能会留下因碰撞而产生的大块碎片。这些碎片在宇宙空间中旅行,可能是这些碎片给地球带来了生命体,同时这些碎片也许能给其它星系带去生命,所以研究HD 162826,可能搜寻到其他生命源。
为什么有的恒星有时候明亮,有时候晦暗
在宇宙空间中有些星星比较特殊,它们的亮度在不停地变化,有的恒星从明亮到消失,变化明显,这些亮度有变化的星星,科学家们统称它们为变星。而变星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宇宙中的其他天体遮挡住了,在遮掩下产生了明暗变化,这类变星我们称之为“食变星”;另一类则是因为恒星自身发生了物理变化,从而改变了自身的亮度,我们称之为“脉动变星”。
食变星的产生,是一颗明亮一颗暗淡的恒星在相互绕转的过程中,暗星挡在了亮星前面,导致我们观测的亮度很小;当亮星挡在暗星前面时,我们将所观测到的亮度就次之,两颗星互不遮挡互不干扰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观测到它们最大的亮度。
脉动变星的亮度则较为复杂。恒星内部发生的核聚变反应一刻也不曾停歇,核聚变所产生的能量不停地从恒星核心区传到其表面,然后再进一步辐射到宇宙中去,这就是恒星发光发热的本质。不过部分恒星在不断核聚变的过程中,开始变得不稳定。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远远超出所辐射出去的能量,恒星内部的温度不断增高,其压力也不断增大,整个星体开始向外膨胀。而这种膨胀又使得恒星的体积增大,所以在我们看来,这颗恒星就变得亮了起来。
另一方面,这种膨胀使恒星内部的温度和压力不断下降,核反应的强度也随之降低。恒星的自身引力导致星体开始慢慢收缩,此时亮度会变暗。而收缩能够使恒星内部密度增大,密度增大导致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则又带来新一轮的核反应。这个周而复始变化,处于不断循环中。所以恒星会出现有规律的时明时暗变化,脉动变星的明暗变化很大,明暗之间可能达数千倍。
在恒星形成的初期,核反应尚不稳定,同样会发生明暗变化的现象。有些恒星的生命终点会发生非常不稳定的明暗变化,有时可能会在短期内亮度增强上亿倍。
天文学家捕捉到恒星以超新星形式爆炸弥留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