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小行星失踪之谜 撞上太阳自取灭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2-27 18:58:53  阅读:195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陈道明
在地球发展的着几十亿年间,有无数的小行星曾向地球飞来,但是这些小行星最终并没有撞上地球,或者说撞上地球的只是少数。这些本该飞翔地球的小行星们去了哪里?

  大部分的科学家认为,这些撞向地球的小行星消失不见得原因,是在飞翔地球的过程中撞向太阳,最终自取灭亡,但是现在人们有了新的看法。因为近地轨道并不会使他们抵达如此接近太阳的程度。

  天文学家格兰维克(Granvik)和他领衔的一个天文学家小组一开始的目的是创建一个最先进的近地小天体分布模型,用于规划未来的小行星探测任务。该小组使用了美国亚利桑那州“卡特里娜”巡天项目(Catalina Sky Survey)在8年时间里所拍摄的超过10万张图像,其中包含了将近9000颗此类天体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可以被用于构建新的数量分布模型。

  在分析过程中,研究人员们很快便注意到了理论预期下近地小行星的数量和巡天项目中实际被观测到的近地小行星数量之间的差异。于是科学家们很快便意识到这一问题的背后很有可能隐藏着有关太阳系运行机制的一些重要信息。

  天文学家们注意到,相比距离太阳比较远的小行星,那些轨道能够运行到距离太阳很近位置上的小行星似乎都是由一些看上去“更加明亮”的物质组成的

  经过进一步研究,格兰维克提出了一个设想,那就是近地小天体并非如往常被认为的那样是一头扎进太阳而被摧毁的,而是在远未抵达太阳之前便已经分崩离析。而当他们将根据这一新理论计算得到的预测数据与实际观测数据相对比时,发现两者出现了很好的吻合。

  另外一个问题是,天文学家们注意到,相比距离太阳比较远的小行星,那些轨道能够运行到距离太阳很近位置上的小行星似乎都是由一些看上去“更加明亮”的物质组成的,并且由那些距离太阳较近的小天体产生的流星体尘埃带轨迹上似乎找不到对应的小行星或彗星母体。

  格兰维克表示:“我们现在的理解是,那些看上去颜色较暗的小行星更容易解体,因此那些在距离太阳很近的位置上还能幸存下来的小行星看上去都是由较为明亮的物质组成的。并且根据一些的研究显示,那些被摧毁的小行星都解体的非常彻底,整体破碎成为直径不过数十厘米的小碎片。因此,在那些小天体产生的流星体尘埃带轨迹上找不到母体也就完全可以解释了。”

  他指出:“或许这项研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部分就在于,我们未来将只需要对这些小行星的轨道和大小进行追踪就能够大致了解它们的内部物质组成情况。这可真是非常棒,原先在我们开始构建近地小天体模型时,对此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绝大多数的近地小天体都来源于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由于小行星表面吸收太阳热量并向外辐射,这种轻微辐射产生的微弱推动力长期下来会影响到小行星的轨道

  太阳系内存在着大量的小天体,而当一颗小天体的轨道近日点距离小于1.3倍日地距离时就可以被归入近地小天体(NEO)。

  绝大多数的近地小天体都来源于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由于小行星表面吸收太阳热量并向外辐射,这种轻微辐射产生的微弱推动力长期下来会影响到小行星的轨道。加上周边木星乃至土星的强大引力施加的摄动影响,有一部分小行星离开了原先的轨道并进入接近地球的运行轨道,从而成为一颗“近地小行星”。这项发现将帮助天文学家们进一步加深对于小行星行为的了解。

  现在看来,这些小行星大多是在途中被其他引力吸引,或是由于其内部构造改变而分崩离析。不过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好事,这意味着地球将面临更少的灾难。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