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众美秀出丛林赵孟頫画学思想及作品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8-24 04:28:56  阅读:6250 作者:责任编辑NO。许安怡0216

南宋祥兴二年(一二七九),宋朝戎行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时年八岁的少帝赵昺跳海而死,宣告了大宋王朝的完全覆亡。这一年,赵孟頫二十五岁。

赵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后代。其父赵与訔,度宗时,“拜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慰使”,家中保藏宏富。赵孟頫自幼聪颖过人,十一岁时,父亲过世。其母丘氏劝诫他:“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吾世则亦已矣!”赵孟頫奋发学习,“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十四岁即以父荫补官。惋惜好景不长,宋为元灭。尔后,赵孟頫赋闲在家长达十余年。有远见高见的丘夫人再次鼓励他:“圣朝必收江南才干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读书,何故异于常人?”母亲的教导让身处窘境的赵孟頫自强不息,悉心研讨。他拜吴兴大儒敖君善为师,学习经史;以温日观为师研讨佛法;还受教于南古真人杜道坚。由此儒释道三家思维深入影响了赵孟頫尔后的整个人生。其间,他常常往来于吴兴和杭州两地,广泛结交文人墨客和书画范畴等各界精英,与钱选、牟应龙等人并称“吴兴八俊”,成为名震一时的全才。

元初,世祖忽必烈推广等级制度,“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汉人、南人作一榜。”因原南宋操控下的“南人”不能担任政府要职,致使士人阶级虽满腹学问却无用武之地,境况非常困难。只要程钜夫是个破例,成为最早受重用的“南人”之一。身为“南人”,他知晓江南一带人才辈出,汉族人的文明涵养较高,遂全力为他们争夺时机和待遇。至元二十三年(一二八六),程钜夫“首陈:‘兴修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帝嘉纳之”。翌年,他在杭州寻得包含赵孟頫在内的二十余人北上大都。“公居首选,又独引公入见。公神采秀异,珠明玉润,照射殿庭。世祖皇帝见称之,以为神仙中人,使坐于右丞叶公之上。”或许在赵孟頫看来,南宋已无力回天,唯有仕元方能完成自己的远大抱负。赵孟頫虽因才调过人“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从一品),但在大都的官宦生计并非一往无前,加之身为赵宋宗室成员仕元,在很多人看来有失民族时令而饱尝非难。赵孟頫心里深处也一直处于苦楚和对立之中。

时至今日,学界依旧在赵孟頫自动仍是被迫仕元这一问题上持有不同观念,但放眼前史,或许最初他的挑选正是最恰当的保卫和连续汉族传统文明的方法。

赵孟頫才学过人,擅诗文,通乐律,精鉴藏,在书法绘画方面成果杰出。

一 画学思维

北宋中后期,以文同、苏轼和米芾等为代表的文人画家,着重片面意趣的表达,对立形似,注重神韵;对立缺少文明底蕴和精力内在,而只要精密技艺的绘画,发起“士人画”“墨戏”而构成习尚。但是,进入南宋今后,却被大行其道的院体画取而代之。

元 赵孟頫 自画像 23cm×24cm 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针砭时弊,发起古意,对立“用笔纤细,傅色浓艳”的绘画:“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好像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又在《双松平远图》卷末自题曰:“仆自幼小学书之余,不时捉弄小笔,然于山水独不能工。盖自唐以来,如王右丞、大小李将军、郑广文诸公奇绝之迹不能一二见。至五代荆、关、董、范辈出,皆与近世笔意辽绝。仆所作者,虽末敢与古人比,然视近世画手,则自谓少异耳。”在点评李唐时,明确指出他的山水:“落笔老苍,但恨乏古意耳!”

由此可见,赵孟頫要求摒弃的是南宋刘、李、马、夏一派的院体风格,推重王维、李思训、郑虔、荆浩、董源和范宽等人。他倡议的“古意”,是借古以创始一种不同于南宋的新画风。这种新画风实质上是对晋唐的回归,与北宋黄休复“用笔精美,不谓之功;傅采炳缛,不谓之丽”;郭若虚“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的评论规范遥遥相对。

元 赵孟頫 寿星像 54cm×122.5cm 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倡议唐至北宋崇高士大夫“与物传神、尽其妙”之画,对立南宋以来的所谓“士夫画”。《六如画谱》记载,赵子昂问钱舜举曰:“怎么是士夫画?”舜举答曰:“隶家画也。”子昂曰:“然观之王维、李成、徐熙、李伯时,皆士夫之崇高,所画盖与物传神,尽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画者,其缪甚矣。”

元 赵孟頫 杜甫像 24.7cm×69.7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赵孟頫明确提出书画同法理论。如他在《秀石疏林图》中的题跋写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原本同。”此前,张彦远的“书画同体”和郭熙以书法入画的理论触及的是人物画和山水画,赵孟頫将这一理论延伸到尔后文人画家“墨戏”的首要体裁——花鸟竹石中,无疑为后世文人画的开展供给了理论依据,也是文人画能够在元代迎来鼎盛期的重要原因。

二 山水画

赵孟頫是我国美术史上罕见的全能型画家,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无所不精。有关他的详细师承联系,现存画史材料鲜有记载。“书法‘二王’,画法晋唐,俱入神品”之叙说,或许证明了赵孟頫对晋唐古韵的手摹心追。

元 赵孟頫 山水图 30cm×77cm 故宫博物院藏

元 赵孟頫 松下听琴图 60.4cm×123.8cm 故宫博物院

而从画风上看,赵孟頫山水画首要有三种:一是师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二是师董源、巨然的江南画派,三是师李成、郭熙的北方画派。在创造中,赵孟頫多种风格彼此学习运用。

元 赵孟頫 洞庭东山图 26.6cm×60.8cm 上海博物收藏

元 赵孟頫 高士操琴图

《幼舆丘壑图》是赵孟頫早年的一幅青绿山水画。画面描绘的是东晋名士谢鲲隐逸山林的业绩,体现了其洒脱、放达与自在的精力境界。山野幽僻,松树成荫,幼舆独坐水岸观水听松,神态清闲慈祥。全图沿用晋唐风格,布局疏朗,以线勾勒山体结构,稍作点染后,以青绿傅色。画法厚重古拙,脱去了南宋以来青绿山水纤细浓艳的院体弊习。“此图是初傅色时所作,虽笔力未至而粗有古意。”故能够视作赵孟頫摹古道路上的前期之作。

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部分之一

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部分之二

《鹊华秋色图》以清韵浓艳的翰墨描绘了山东济南城外的鹊山和华不注山。鹊山山形如牛背,中锋用笔,以披麻皴宽和索皴绘其温润细密;华不注山似两个锥形兀立于秋林之中,以荷叶皴显示出其坚固的石质。两山皆以花青石绿点染。鹊华之间,渔村屋舍,芦荻红树,羊儿散步,树木丛生,水波无痕,静寂吉祥,意境幽远。两山隔河相望,既彼此照顾,又各具不同。

为了到达古拙的作用,赵孟頫在物象份额上做了处理,如山与邻近的树木、房子比较显得太小;树木与舟楫比较又显得太大等。虽画中山形、树木、草屋、船舶、人物和家畜等不全合份额,却没有那种尘俗的美丽,而有着共同与纯真之处,使观者在景象之外,可深化领会古人意境。这种处理,应是受古人启示而来的,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谓魏晋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之类。鹊华二山本为北方景致,赵孟頫却是以董源、巨然皴法进行描绘的,既有古韵又不失法度。正如杨载补跋所云:“种种臻妙,清思可人,一洗工气,谓非得意之笔可乎。”此图作于元贞元年(一二九五),是画家回到故土浙江后为挚友缜密所作。

元 赵孟頫 幼舆丘壑图卷 部分之一

元 赵孟頫 幼舆丘壑图卷 部分之二

依据周氏《赵子昂孟乙未自燕回出所收书画古物》记载,此次南归,他带回了类目很多,数量惊人的著作。如《王右丞山水小本》,李成《看碑图》(按:又叫《读碑窠石图》),元代张获益家物……这些古物让“罢官未归”的赵孟頫得以在家把玩和揣摩前人绘画的风骨神韵。

元 赵孟頫 深秋平远图 29.2cm×25.7cm 故宫博物院藏

元 赵孟頫 水亭观弈图 71.6cm×135cm 故宫博物院藏

在完成了对南边董、巨风格的研习和出新之后,赵孟頫又将目光转向北方画派的代表李成和郭熙。《重江重峦图》作于大德七年(一三〇三),虽沿用了董源的平远取势的构图,但却显着带有李、郭风仪。近景坡石之上,有两棵巍峨挺立的苍松,双钩树木枝干,挑出松针,并用干笔勾出松麟。最为典型的是杂树的画法,与李成《读碑窠石图》和郭熙《早春图》中蟹爪状枯枝千篇一律。中景以卷云皴写俊美山峦,江面开阔,水波不兴。前景山势绵绵陡峭,以水墨烘托。

全图突破了南北方地域的局限性,正所谓“处处云山是我师”。他将董、巨的平平单纯与李、郭的精微深重加以有机整合,并融入书法笔意,带有显着的文人画意趣,呈现出洒脱洒脱、清澈空灵的共同容颜。拖尾处王世贞的题跋云:“吾向者见公画,以为公吴兴人,故类苕霅间山水耳。大江中行十日不遇风,波平如席,病小间,对江南北诸山,阅此卷便似芙蓉镜中佳人,以此知长辈之不易嘲也。”应是对此画的精确诠释。

元 赵孟頫 江村渔乐图 30cm×28.6cm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收藏

元 赵孟頫 溪山图

元 赵孟頫 吴兴清远图 88.5cm×24.9cm 上海博物收藏

元 赵孟頫 秋兴诗目的 58cm×27.8cm 故宫博物院藏

元 赵孟頫 桐阴消夏

三 人物鞍马

人物鞍马画方面,赵孟頫曾自言:“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故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翰墨。”可见,他好像想要跳出宋代院体的藩篱,但从传世著作来看,却做得并不完全。

元 赵孟頫 天马图 50.7cm×31.3cm 故宫博物院藏

《红衣西域僧图》为赵孟頫大德八年(一三〇四)所作,有学者以为,画中人物是借吊唁刚刚逝世的萨迦派帝师胆巴之名,隐喻正在萨迦大寺做总持的故宋恭帝(瀛国公),以寄予画家心里的哀婉情思。和尚高鼻深目,浓眉短须,容颜显着异于汉人。结跏趺坐于青石上,身着赤色交领袈裟,显露胸部。人物取法晋唐以来的高古游丝描,线条疏朗凝重,颜色艳丽朴实。虽属适意重彩,但已褪去了院体纤细软弱的风格。布景的古树苍劲虬曲,山石用干笔皴擦,体现出元初以来山水画的新气象。

依据缜密的《云烟过眼录》和汤垕的《画鉴》可知,其时在江南一带,有关西域人物体裁的画作多有撒播,如陆探微《降灵文殊》,卢楞伽《过海罗汉》、《罗汉十六》,阎立本《步辇图》《扫象图》等,乃至赵孟頫手中还保藏有王齐翰的《岩居僧》。很多藏家之间过从甚密,这些丰厚的资源拓宽了他的视界。此卷后有补跋云:“余尝见卢楞伽罗汉像,最得西域人神态,故优入圣域。盖唐时京师多有西域人,耳目所接,言语相通故也。至五代王齐翰辈,虽善画,要与汉僧何异?余仕京师久,颇尝与天竺僧游,故于罗汉像自谓有得。此卷余十七年前所作,粗有古意,不知道观者以为怎么也?”标明赵孟頫精于鉴藏,能够敏锐地指出王齐翰与卢楞伽在人物刻画上的距离及原因。正由于如此,他虽对晋唐画家无限敬慕,但除摹古之外,仍然不忘对现实生活的体恤。

元 赵孟頫 洗马图 255.4cm×31.7cm 英国大英博物收藏

除了单纯的描绘人物,赵孟頫还对人马画情有独钟。既画人也画马,故名“人马画”,属复合画科。我国的人马画发端于新石器时代,魏晋便已进入成熟期。至唐代构成人马画的顶峰,上自皇亲国戚,下至民间画家都热心这类体裁,涌现出曹霸、陈闳、韩幹和韦偃等画马名家。尔后,北宋画家李公麟将白描技法用于画人马,以朴素简练的线条在画史上别出心裁。辽、金不乏人马画名家,辽代人马画首要师法唐代名家,金代人马画则首要师法李公麟。南宋人马画简直绝迹。元代以赵孟頫为代表的画家由于喜爱晋唐体裁,一度几近消失的人马画再次复兴。

元 赵孟頫 柳荫试马图 94.7cm×188.2cm 美国弗利尔美术收藏

赵氏人马画有两种系统:一是学唐人韩幹,用色浓郁,马匹体型肥硕,并将人、马和山水相结合;一是仿北宋李伯时,颜色简淡,充分发挥线的体现力,挺健而又灵动自在。相较之下,后者传世著作居多。

元 赵孟頫 人骑图 52cm×30cm 故宫博物院藏

在造型上,赵孟頫上追唐人的一起,也在仿效李公麟的清淡翰墨,《人骑图》当为最佳实例。画中自题曰:“吾自小年便爱画马,尔来得见韩幹真迹三卷,乃始得其意云。”可知赵孟頫自幼即对韩幹著作进行研讨,自认通过多年的尽力已具有了画马的精深技艺。

李公麟虽师法韩幹,但他一改韩幹因所画马匹多为皇家御马与唐代审美崇尚丰肥而“画肉不画骨”的作法,在人马画中透着激烈的文人意蕴。故赵孟頫虽竭力贬低压制宋人之画,但独对李公麟欣赏有加,如他在给李公麟《郭汾阳免胄见虏图》所作题跋中云:“公麟笔为古今健豪,师法者未得入阃奥。每窃效,不免频态。真绝代笔也,世人其宝诸。”

元 赵孟頫 画马图 49.4cm×72.4cm

元 赵孟頫 画马图 部分

《人骑图》画中人物与《红衣西域僧图》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文官仪态正经沉稳,身着赤色长袍,一手持鞭,一手轻拉缰绳。胯下快马,强健威武,缓步徐行。为了烘托主体,全图没有布景,人物选用高古游丝描,设色绮丽,颇具唐人遗韵。有学者以为,画中人的容颜与广为撒播的赵孟頫肖像有相似之处,揣度有可能是其自画像。快马以铁线描勾勒,淡墨染色。画面将重彩与淡彩奇妙结合,主次清楚,相辅相成。

与《人骑图》同为元贞二年(一二九六)所作的另一幅《人马图》,能够看到赵孟頫与韩幹风格渐行渐远,而受李公麟影响更为深入。与《人骑图》中红衣男人雍容高雅比较,《人马图》中马夫的形象显得谦卑拘谨。由于有过多年画马的经历,赵孟頫对马的结构一目了然,用线非常自傲。以篆籀笔法画凹凸转机,姿势美丽生动。全图选用白描技法,只在马的鬃毛、尾巴和马夫的长袍等处辅以淡墨烘托,古雅朴素,线条清劲,体现了文人恬淡洒脱的审美抱负。“唐宋的马画家在画上的题识内容常常是快马的姓名、高度、长度、来自于中亚哪个区域及何时被进贡到皇家马厩中等这类记载性文字,这些马画简直就是官方为留存快马材料所作的马的肖像画。但是反观赵孟頫的《人马图》,其题识叙述的是关于一个人的备忘:“这幅画是为了取悦其老友‘清玩’的奉送之礼。这肯定是一个新文人精力的体现。”

关于正处在人物画衰退期的元代赵孟頫所做出的尽力难能可贵,他的托古改制为渐趋衰败的人物画注入了活力。

四 花鸟竹石

赵孟頫在花鸟竹石画范畴,适意与适意皆有所涉猎,构成了两种天壤之别的容颜。《幽篁戴胜图》画一只戴胜鸟休息在幽篁细枝上。戴胜用适意技法绘成,选用双钩填色法,为了到达传神的作用,有些当地还运用了丝毛法。傅色以淡墨为主,部分稍加赭石和花青,精密晕染。戴胜羽翼丰满,目光炯炯,颇有几分英姿。幽篁工写结合,茂盛挺立。此图虽承继了北宋黄家精谨细腻的风格,但洗去了院体的富有之气。竹枝的处理虽体现出赵孟頫寻求笔情墨趣的文人画风格,却与北宋以来文人画家盛行简略草率的“墨戏”之风天壤之别。

元 赵孟頫 兰竹石图 29.8cm×99.5cm 故宫博物院藏

元 赵孟頫 兰竹石图 部分

赵孟頫引书入画的思维与苏轼“不求形似”的建议一脉相承,最具代表性的体裁当属适意古木竹石。他承继了文同、苏轼、赵孟頫坚等人的画风,斗胆放弃了颜色,而专心于水墨。《秀石疏林图》如其画上题跋所言,以飞白笔法画秀石,用篆籀笔法写疏林,将“八法”运用于体现新篁。翰墨操控轻车熟路,显示出赵孟頫深沉的书法功底。浓淡、干湿、轻重、疏密、疾徐,张弛有度,似断还续,丰厚改变中又不失高简古拙。与苏轼“怪怪奇奇无端”天壤之别,他的不求形似着重的是在师古、师造化的一起,不过火寻求细节的描绘。他将书法的笔情墨趣独立于绘画形象之外,纵情发挥了水墨的抒发功用。

元 赵孟頫 出墙竹图 35.8cm×95.9cm 上海博物收藏

元 赵孟頫 幽篁戴胜图 36.2cm×25.5cm 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有元一代的画学权威,赵孟頫向来被视为文人画的奠基人。身为承继和发扬汉文明艺术的主力军——“南人”的一员,他尽心竭力改变已成颓势的绘画时风,不愧为“国朝榜首”“元人冠冕”。正如董其昌曾跋曰:“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有北宋之雄而去其犷。”

在寻求“古意”的一起,赵孟頫开一代新风,以洒脱简率的文人画替代其时盛行的肤浅俗艳之院体画。他的山水、人马既精工详尽,又与文人的高蹈时令相符合。墨竹虽略逊于山水,影响却非常深远。他确立了翰墨在绘画中的审美价值与体现力,使绘画从内容到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书与画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直接或间承受他影响的画家不计其数,“元季四家”高擎赵氏发起的师法古人、引书入画大旗,将文人画面向顶峰,明清两代承虚接响,进一步拓宽深化。

元 赵孟頫 竹石幽兰图 144.1cm×50.5cm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收藏

元 赵孟頫 兰石图 33.5cm×44.6cm 上海博物收藏

(本文作者系中心美术学院文学硕士、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来历:《荣宝斋》总第165期)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