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洛神赋小楷极则技法解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9-27 19:51:11  阅读:6421 作者:责任编辑NO。郑子龙0371

总第一六三五期;欢迎重视。

王献之(三四四—三八六),字子敬, 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在书法上,王献之兼精诸体,尤以楷书和草书成果最大,成为后世模范。王献之幼时从其父王羲之学书,后来别创新法,并独树一帜,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洛神赋十三行》为其小楷代表著作。

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所书内容为曹植《洛神赋》,在宋时只残存中心九行,贾似道又得四行,合起十三行刻于玉石上,故世称《玉版十三行》。因石色如碧玉,也称《碧玉十三行》。此十三行,从“嬉”字至“飞”字,计二百五十余字。

一、美学特征及构成原因

王献之书承其父,用笔以外拓为主,气势倒闭。《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通篇透着萧散雅逸之气味,纵横舒展,体势倒闭,奇正相参,巨细参差, 清劲莹秀。

大王小楷端实,正而高雅,小王则灵动而清劲。这种飞动与钟繇的舒灵比,虽少了那真假真诚的古味,但其简练的点画及其欹侧的势态,却让人觉得简净而单纯。

历代对其艺术价值点评甚高。宋代董逌《广川书跋》卷六“《洛神赋》别本”条云:“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整严,非善书者不能也。”

元代赵孟頫跋曰:“晋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字画神逸,墨彩飞动。”

清代张廷济《清仪阁题跋》云:“风神骀荡,气骨雄强,故以无美不臻。”清代杨宾《铁函斋书号》评曰:“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这些谈论足见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在后世学者心中的位置。

王献之《洛神赋》笔画挺立,结字萧散,笔画间回视有致,全体展现出凝思静 气、劲挺健康的美感。

从《玉版十三行》拓本能够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彻底老练的楷书之作。这和王羲之、钟繇的楷书体现出彻底不同的特色。究其原因,是他们书法根植的土壤不同。

仅就“二王”父子比较,王羲之真行草法皆出汉分,也就是说王羲之的笔法来源于汉隶,而王献之的楷书笔规律受汉隶影响较小。全体来看,《玉版十三行》比钟繇、王羲之小楷显得愈加妍美流丽,其均匀劲健的点画,蕴涵着极强的质感,雅逸秀美,后人评其“精丽绝伦”,实为不过。

二、技法解析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之所以被誉为“小楷极则”,除了著作全体体现出的爽直劲健的美学特征外,其底子的原因还在于其技法上的完善。

#1用 笔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最有特色的笔画是比如长横、撇、捺、戈钩等比较扩展的笔画。

1.1长横

王献之小楷中的长横,向右上歪斜的势比较足,如“千里阵云”,并带有向上拱起的弧度,很有弹性。

在用笔上,起笔和收笔都比较天然,顿笔不是很显着,行笔进程着力均匀,所以笔画是圆润的。如“交”、“甫”、“翠”、“无”等字的长横。

为便于书友学习,咱们特将原石相片与拓本相结合展现:

宋代黄庭坚的楷书就承继了王献之长横的特色,并进一步作了夸大,这在其《松风阁》中体现得尤为显着。

1.1撇和捺

王献之的撇画和捺画,尽管写得舒展潇洒、大开大合,但高雅宛转,并不显得张扬。如“余”、“拳”、“达”、“咏”等字。

遭到王献之影响的,不仅仅只要黄庭坚,唐代虞世南的楷书在撇、捺及其他笔画的处理上,就与王献之的用笔办法十分类似。(待续)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