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
省文明和旅行厅发布了
《关于公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明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引荐名单的布告》
我省合计35项(其间5个备选)
当选非物质文明遗产
代表性项目申报引荐名单
我市太和清音、临泉杂技别离当选
太和清音
太和清音起源于明代(约十四世纪下半叶),颍州汝河南(今阜阳市泉河南岸)有一法师,人称玄禅法师。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长,落发后更是終日研习音乐,并创出一种乐律作为曲歌,与众徒弹唱自娱,其曲调含蓄纠缠,清雅动听。后来这清雅崇高的音韵流传到民间,构成今天的“清音”。
1954年,太和县文明馆建立了清音戏业余剧团,1958年8月建立太和县清音剧团,演职人员50人。1961年,国家领导人董必武和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观看了太和清音剧团的表演,给于了很高的点评。2006年,太和清音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临泉杂技
临泉县的民间杂技前史长远,上世纪50年代初,临泉出土了一件西汉时期的陶戏楼,塑有杂伎俑,考古专家以为这一文物可佐证临泉杂技已有2000多年的前史。据民间相传,明代中期呈现 的“一撮毛”刀山班,在沈邱(今临泉县城)、杨桥、长官等集镇演出的“过河刀山”绝技,便是现代杂技“走钢丝”的前身。
临泉民间杂技艺术的代代相传,与风俗民俗关系密切,也与各种文明形状的沟通交融有关。临泉居民代代有尚武习技之风,又是各种文明沟通之地。先秦之际,临泉是海岱、华夏、淮夷文明的沟通、磕碰区。秦汉以来,是东西、南北文明的杂融沟通区域。在华夏、江淮文明的两层熏陶下,有习技之风的临泉人创造出许多独具特征的民间杂技艺术,成为临泉绚烂前史文明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年来,临泉民间杂技在杰出开展的环境中敏捷强大,呈现出一个新的前史昌盛期。全县现在具有各类杂技团队936个,杂技演员两万多人,广泛各个城镇。临泉杂技构成了“新、奇、巧、险、美”的艺术特征,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娱乐性。
附:我省35项当选名单
来历:阜阳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