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作为一种美食为人所熟知,又因数量有限更显宝贵。
《舌尖上的我国》里,陈晓卿的镜头下的菌菇,透露着诱人的山野气味。巴奴毛肚火锅里的菌汤,是这家火锅品牌的秘密武器。火爆郑州的一碗菌菇拉面里,菌菇浇头引诱着无数人的味蕾。
不过,现在受追捧的菌菇,其实也是阅历了一番“逆袭”才成功上位。今日,咱们就来聊聊菌菇逆袭的故事。
蘑菇,清朝时的“违法首恶”
19 世纪 20 年代,商场对口蘑(从张家口运来的蒙古蘑菇)的需求量暴增,引发蒙古草原的采菇热潮,从而发生一种新式违法——采蘑菇。
《清宣宗实录》 中,就有关于抓捕采菇人的记载:“……民人刘德山等勾结热河都统衙门书吏陈五,拥有伪钞,在公索诺木达尔济雅旗分游牧场所私检口蘑,业经擒获审明。”
其时,在蒙古地区采菇自身并不违法,但无证前往蒙古地区是有罪的,清廷在这方面管控颇严。
不过在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暴利面前,朝廷抓捕的危险明显缺乏为惧。
据记载,一个采菇人在熟年收成的赢利,乃至能够抵上普通人700年的收入。
因为味美且产值有限,口蘑遭到追捧,北京有专门的蘑菇店,收买后卖给顾客。
其时,口蘑多是与鸡鸭肉、鱼翅燕窝之类调配烹调,荤素结合,突显口蘑美味,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便有口蘑煨鸡的记载。京城的饭庄饭馆里,口蘑菜一直是抢手。
在宫殿,御厨习气把口蘑和野味一同烹调,添加菜肴的野性味道,乾隆、嘉庆都曾吃过。
实际上,口蘑在宫殿从未过期。1911年,在辛亥革命前夕,皇位仅剩一个月的4岁皇帝溥仪吃了4次口蘑。
饥馑年代,菌菇成云南人的保命粮
此刻的云南,虽长着许多的菌菇,但明清曾经,云南人吃菌菇并不多。他们大范规划吃菌,是从清朝开端。原因则是被逼无法,没得吃了。
(拍摄:马铃薯)
清初云南大规划开发铜矿,导致人口暴增和严峻的生态损坏,加上产粮才能弱,清中期,云南频发饥馑瘟疫,堕入恶性循环。
饥馑瘟疫时期,食用虫子和蘑菇一度成为了人们必需的保命手法。而菌菇恰巧富含蛋白质,具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云南人就这样误打误撞地选出了一条正确的自救之路。
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到现在已经是无菌不欢。
仅仅,云南可食用野生菌虽高达882种,但完成人工培养的只要70多种,占比不到10%。这也导致菌菇在商场上仍然求过于供,如鸡枞菌、干巴菌等宝贵野生菌,更是被吃货视为好菜。
云南菌菇火爆全国,圈粉各地吃货
跟着咱们正常的生活水平的进步,顾客对饮食要求渐渐的升高,菌菇作为高质量食材遭到重视。
2010年前后,餐饮迎来一次消费晋级,各餐厅纷繁把食材晋级提上日常。尤其是云南菌菇,凭仗上乘质量,经过便当交通走向全国,成功圈粉各地吃货。
“当咱们预备做菌菇拉面时,第一个想到的食材产地便是云南,”郑州百宴菌菇拉面创始人李云超回想,2014年他带领高管团队前往云南,在各大菌菇商场实地考察,终究选定了12种菌菇。
“云南菌菇养分丰厚,质量高,咱们挑选把菌菇熬成菌汤,做成浇头,最大极限保存原有养分,一起跟河南人喜欢的面条结合,做成菌拉面,遭到了顾客的喜欢。”
相似百宴这样成功的餐企还有许多,捉住顾客需求的痛点,选用高质量食材,赢得了商场与顾客的认可。
从清朝时新式违法的“首恶”,到饥馑年代的保命食物,再到现现在的质量食材代表,小小菌菇背面,其实也能折射出年代的改变,和国人饮食的不断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