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访古 蟒川河畔中慈寺
许宗合、刘孟博、张怀义/文
陈素贞/拍摄
中慈寺即火烧寺,坐落汝州市区东南二十五里许,汝南大街陈湾村西南,三山脚下蟒川河畔。因与蟒川镇严和店村之西慈寺,小屯镇时屯村之东慈寺(大明寺)相对应,故而有中慈寺之名,前史上不同时期又有慈氏寺、东慈氏寺、三山寺等称号。
中慈寺始建时代已无从考证,明正德《汝州志》卷四寺观记载,“慈氏寺,在州东南二十五里,僧清茂重修”。清乾隆二十二年《建修廣生殿碑記》曰:“汝南有中慈寺,層巒聳翠,清流環帶,誠勝地矣。予嘗讀書扵斯,遍覽故碣,乃知為風穴下院,亦古催折於明初,複重修扵嘉靖,廟貌甚隆,神祠極多,不光现在之止有佛殿一所、伽藍殿三楹也。”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卷九奇迹记载,“三山寺,在在二里焦家村,旧名慈氏寺,开创无考,屡经重修”。
考“慈氏”者,即弥勒佛,弥勒佛在中国民间遍及信仰、广为盛行,因其常怀慈善之心,又被称为“慈氏佛”。唐代高僧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说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
中慈寺清代曾经的前史,因碑石的损毁,现在已无从考证,仅传说其时规模宏大,有四进院子,后因故寺庙被焚毁,便有了“火烧寺”这个姓名撒播至今。清乾隆八年《重修慈氏寺碑》记载,“ 舊有慈氏寺,歷年久遠,風雨損壞,幾使佛還西去,掌管和尚照明日夜憂思。焦玉玢、趙學書、任日政、馮继宗、馬生祥、郭祥、趙文政七人,議及聖事,七人慨然共施銀十八兩,猶然缺乏,又協同募化四方善士,各施貲財,共成聖事。今功成告竣,為勒石。”光绪《重修中慈寺阁殿宇并金妆神像碑记》记载:“光绪三、四年间,饥馑倍至,群盗四起,门窗被贼平毁。殿宇不蔽风日,墙垣傾頺,神像露出,登眺者,未有不慨焉惜之。兹者有信士诸人,咸集寺中,善念忽发,心胸重建,因此谋於主寺禅师,愿出己资募化四方。凡殿宇之倾者,補之;墙垣之废者,修之;神像之脱落者,金华之。”
据老年人回想,解放前尚有一进院子,和尚三名,田产一百多亩,寺旁有和尚坟,东北角有石碑一通,后丢掉不见。 民国时期中慈寺内,有大雄宝殿三间,东西朵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山门五间,门前蟒川河中台地上,建有戏楼一座,每当节庆便演戏酬神,蟒川河南岸,还有和尚院一处。院中旧有大槐树一颗,上面挂有铁钟一口,后有人计划将铁钟盗卖,便趁黑夜进寺盗钟,被人发现时铁钟已毁,因盗卖人一贫如洗无力补偿,世人只好将其痛打一顿灰心。
解放后中慈寺设为校园,邻近几个村的学生均在这儿上学,1958年,为便于领导各村生产建设,宗庄大队曾设在寺内,尔后各村自办校园,寺内殿宇也被拆毁运走,一方古刹毁于一旦。其时宗庄运走的为东配殿,陈湾运走的为西配殿,牛庄运走的为山门。至国家康复宗教政策时,中慈寺仅余大雄宝殿尚好,现虽中慈寺重起卷烟,但是院中破落荒芜,大雄宝殿的鸱吻脊花也于2010年被歹人偷盗,偶有香客景仰前来,观之无不心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