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阳铜漏,又称“千章铜漏”、“鄂尔多斯铜漏”,1976年发现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阿门其日格乡,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容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结构最为老练、且有清晰制作时代的泄水型沉箭式漏壶,稀世稀有,弥足珍贵,现存于我国国家博物馆。
一、发现
1976年5月的一天,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旗(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门其日格公社(今阿门其日格乡)军图大队七小队(今军图七队)的乡民刘存子在野外行走时,脚下被东西绊了一下,他垂头一看,看见一个有着绿锈的铜器显露一角,他快速地蹲下用手刨出来,竟是一个有十几斤重的筒状的铜器,刘存子回到家就让当年在军图乡民校当教师的街坊张月明(下一任鄂尔多斯市三中副校长)看了,张月明教师细心看了这件铜器,看到上面的款及铭文,又查书对照,告知刘存子这是一件汉代的宝物。刘存子说,你给上我一只羊,咱俩换了吧。张月明教师容许并约等秋后杀了羊再交流。不久刘存子拣到汉代中阳铜漏的音讯就传到其时的伊克昭盟文物站,文物站的人听到这儿有人拣到宝贵文物了,就来到这儿调查,以20元钱价格将此物保藏保管,并请刘存子吃了顿饭。
发现地址示意图
二、描绘
铜漏通高48.3厘米,重8.25千克。壶身作圆筒形,壶内深24.2厘米,直径18.7厘米,容量6384立方厘米,壶身重6250克。近壶身底处斜出约25°的一断面圆形流管,管上面斜长 8.2厘米,下面斜长7.2厘米,根径2.4厘米,端径1.8厘米,近管端处有一周凹槽,管端有直径0.31厘米的小圆孔。壶身下为3个蹄形足,高8.8厘米。壶盖高3厘米,直径19.2厘米,壶盖重2000克。盖上有双层横梁,通高14.3厘米,边框宽2.3厘米,自盖顶至第一层梁6.5厘米,第一层梁厚0.9厘米;自第一层梁至第二层梁6.1厘米,第二层梁厚0.8厘米。壶盖与两层横梁的中心有上下对应的3个长方孔(见上文第二张图),用以安插沉箭,出土时未发现配用之漏箭。壶盖长方形孔长宽1.75×0.9厘米,第一层梁孔长宽1.8×0.93厘米,第二层梁孔1.9×0.97厘米。壶内底上铸有阴文“千章”(或作“干章”释,见陈雍《“干章铜漏”辨正》,载《北方文物》1994年第2期)2字,壶身外面流管的上方,竖行阴刻“千章铜漏一,重卅二斤,河平二年四月造”文字一行,在第二层横梁加刻“中阳铜漏”4字。
“中阳铜漏”尺度示意图(单位:厘米)
“中阳铜漏”铭文(来历:“金石契”微信大众号)
“中阳铜漏”铭文(来历: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我国古代地理文物图集》)
三、剖析
依据对铜漏的剖析,可知该铜漏是西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四月在千章县铸造的,后归属中阳县。千章县和中阳县在西汉皆归于西河郡,中阳县即今山西省中阳县城;千章县今属何地,无法考证(或说在今山西岢岚县,见《内蒙古伊克昭盟发现西汉铜漏》,《考古》1978年第5期;或说在今山西乡宁县,见徐振韬主编《我国古代地理学词典》,我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按:乡宁时称骐县,属河东郡,据河西远矣,北朝后期,乡宁县地点曾设中阳郡,其间联系未考)。中阳铜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容量最大(6384立方厘米)、保存最完好、结构最为老练、且有清晰制作时代的泄水型沉箭式漏壶,稀世稀有,弥足珍贵,现存于我国国家博物馆。
西汉西河郡区划图(图片来自:谭其骧《我国历史地图集》)
古代没有挂钟,人们却已懂得计时。周代已有计时官吏——挈壶氏。
《周礼》夏官司马的属官。掌刻漏,行军时悬挂水壶、辔、畚等以示军士水井、宿营地及粮食之地点。凡有军事悬挂漏水计时之壶准时替换击柝的保镳,丧礼时悬壶计时以更代哭丧的人员。
——徐连达《我国官制大辞典》“挈壶氏”条”
挈壶氏办理的挈壶,归于一种带有提梁的计时器。但这种计时器的结构和运用状况,在《周礼》或同一类的古籍中尚不见详细的阐明。
依据史书记载,至迟西汉时期已经有了计时器,而且建立了报时准则。这种计时器,由漏水壶和漏箭两部分所组成,通称为“漏”。漏箭由竹片或木片制成,上有刻度,也称刻箭。刻度标明昼夜时刻,汉制以100刻表明一昼夜。漏箭底有浮舟,使漏箭浮在水面,表明一昼夜,通称“刻箭”,惋惜该物出土时未发现有箭。中阳铜漏的双梁结构能保证漏箭的笔直。运用漏壶时,将壶内盛满水,漏箭浮于上,水由流管缓慢流出,水位下降,因此漏箭缓慢下沉,调查箭上所刻的刻度,就知道时刻为几刻。因为漏的形状开始似壶,故称漏壶,又因为漏多用青铜制,也称青铜壶。漏的计时,以壶孔不断向外滴水、壶内蓄水削减状况为准,所以也称为滴漏。
铜漏结构图
但当壶中盛满水时,因压力大而滴漏快,水量削减水压下降后,滴漏的速度又变慢,这对丈量时刻会发生晦气的影响。为了处理这样的一个问题,汉代曾对出水管口加以操控。如1958年在陕西省兴平县出土的青铜漏壶内壁上就有一直径约4厘米的不规则圆形云母片,就是用于调理流量的。因为云母对水不吸收和溶解,尽管质地坚固,但又具有柔软的功能,用来做为操控流量的阀门配备,是较为抱负的一种资料。这种配备就象现在医院临床做静脉点滴打针那样,吊瓶就是铜漏,橡皮滴定管和活动启阻塞就是漏管,使输液间歇均匀下滴。
输液管(来历:网络)
别的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在此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一起,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弥补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坚持一种较为安稳的水压,流管滴出的水也就相对均匀许多,然后获得比较准确的时刻。
复式铜漏(来历:网络)
壶的分量为西汉时的三十二斤,是指整个漏壶之重,按8250克折合,其时一斤为257.8克。这与依据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墓(西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出土的铜砝码计算的一斤合258克附近,也与依据满城汉墓出土的“三钧”铁权计算的一斤合258克附近。然后证明,自西汉初年至成帝时期,一斤的分量皆在258克左右。
汉代滴漏报时已有准则。夜漏尽,指天明,要鸣鼓报时;昼漏尽,指夜临,要鸣钟报时。这种刻漏而鸣鼓鸣钟的方法,自汉代今后历代循行。“玉漏银壶且莫催”、“五夜漏声催晓箭”、“金炉香烬漏声残”,漏也成为很多文人骚客借以抒情胸臆的目标。在他们的笔下,漏声能让人慨叹时刻的飞逝,美好时光的时间短,丝丝惆怅,声声沉重。
参考文献:
1、《汉代“中阳铜漏”——国内保存最好的汉代计时东西》,《鄂尔多斯文化遗产(2013)会议论文集》,2013年,第222页。
2、陈雍《“干章铜漏”辨正》,《北方文物》1994年,第3期。
4、我国国家博物馆:五夜漏声催晓箭http:///a/305055142_67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