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面纹玉带钩到玉戈礼器
江都王刘非的大云山墓葬玉器
大云山汉墓,坐落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的大云山,顶上有个水塘,当地人称之为“龙塘”。南京博物院考古研讨所于2009年末开端通过近1年的考古勘探与开掘,取得了严重考古发现。
已承认大云山顶部是汉代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寝,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考古显现周边曾有500米见方的围墙,里边曾经有密布的建筑群,陵寝东门尚有路途、阙基等遗址存在。
目前为止,全国发现的黄肠题凑墓仅14座,全国发现的金缕玉衣仅8套,全国发现的玉棺仅2具。这些汉代大墓的墓主皆为西汉诸侯王或王后,因而,大云山1号墓、2号墓的主人必定是西汉前期位置非常显赫的人物。通过判定,这是一处西汉前期的标准极高的夫妻同冢异穴合葬墓,墓主人是江都王刘非。
丧葬用玉
考古材料标明,汉代丧葬用玉在承继周代丧葬用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展,品种更为繁复。汉代丧葬用玉品种有镶玉漆棺、玉衣、玉面罩、玉枕、敛尸玉璧、玉握、玉塞等,形成了不同的组合方式,并与等级准则紧密联系。王侯贵族们为了在身后的阴间重复生时的全部,而具有防腐功用并凝集六合之精的美玉能够确保尸身不腐,因而,消耗巨大人力物力制造的丧葬玉器得以空前开展。
虽然一号墓和二号墓均遭受盗扰,但仍出土了很多璧、璜、佩、环等精巧玉器,尤其是一号墓和二号墓各出土了一套金缕玉衣和镶玉漆棺,在汉代考古中极为稀有。
其间,玉棺是二号墓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在研讨汉代玉器殓葬准则、玉匣准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玉圭
龙形玉佩
鸡心佩
鸡心佩,是韘形佩的俗称。韘形佩是从玉韘演化而来,多作椭圆形,上端出尖,中有一圆孔,近似于盾牌或鸡心的形状。器体较扁薄,下面微鼓,反面略凹,两边常透雕有龙、凤、螭等装修,是汉代特有的并常见的一种佩饰。
研讨标明,韘形玉佩不属于组玉佩的组成部分,而是独自佩带的佩玉,男女皆可佩带。韘形佩通过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开展,至西汉时抵达鼎盛。
本件展品出土于一号墓前室,由和田白玉雕刻而成,略有残损。鸡心两边各雕龙纹和凤纹,为西汉早中期典型款式。
人面纹玉带钩
兽首玉带钩
牛首形玉带钩(左)
镶金象首玉带钩(右)
玉环与玉璜
玉环
玉璜
金缕玉衣
玉衣为汉代皇帝和贵族身后所用殓服。因为墓主人身份等级不同,玉衣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之分,即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由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这三种玉衣在考古工作中都有发现。玉衣的来源,能够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缀玉衣服”,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余年。
其间,金缕玉衣是汉代标准最高的丧葬殓服, 只要皇帝、诸侯王及极少数近臣运用,其他贵族则运用银、铜线缀编成的“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玉衣二十余件,但金缕玉衣到目前为止只发现八件。
大云山二号墓的金缕玉衣较一号墓保存更为整齐。开掘标明,部分玉衣片上的金丝保存无缺,甚至连金丝怎么打结将玉片联在一同的细部都有保存,整理过程中,尚有部分2至3片金丝相连的玉衣片全体出土。
玉衣残片
玉鱼
镶玉龙纹涂金铜框带头玛瑙贝带
水晶带钩
西汉时期是带钩开展的鼎盛期,带钩质地除青铜外,尚有金、玉等质地。玉带钩的制造在承继战国器型和技法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立异。大云山汉墓出土水晶带钩,造型简练,与西汉玉带钩风格共同。
水晶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硬度很高,在古代便是一种宝贵物品,佩带水晶制品亦是等级位置的标志。西汉时期的水晶带钩极端稀有,仅在比如满城中山王墓等高等级墓葬中出土过,因而,本件水晶带钩显得更加宝贵。
玉戈
尖锋,短援,长胡三穿,内上装籥。籥顶铸一鸟,作回忆状,通体鎏金。主体饰浅浮雕勾连云纹。戈为攻击性武器,一般均以铜、铁等金属材料制成。以玉制造干戈作为非有用的礼器在商周较多件,但造型纹饰相对简略。进入汉代,玉戈极端稀有,仅在曲阜鲁王墓、永城梁王墓、狮子山楚王墓各出土一件。大云山所出两件玉戈,当属玉礼武器,可能为江都王祭祀或出行仪仗用具。
玉戈共出土2件,出土于一号墓墓室前室中。
本图片集均为乐艺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