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月圆大红袍吸茶解禅空杯盛明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22 02:59:32  阅读:3867 作者:责任编辑NO。谢兰花0258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旅居。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明·胡漾《夜宿天心》

关于爱茶人来说,大红袍是再了解不过的了。但,它又让人感到生疏,由于产品大红袍系由多个种类拼配而成,较之肉桂、水仙等“红得发烫”的单品,它的特性好像并不太明显,并且“干家干味”,很多人都感觉喝不明白。

含糊的种类特征,使大红袍堕入一种较为为难的地步:名望虽炽盛,声称“天下第一”,但商场体现却平平——比较拥甚众的名山场肉桂、老机水仙,它一度被视为“大路货”。

那么,终究什么才是大红袍的本来面目呢?拂去云遮雾障,回归根源,在天心寺大红袍的茶汤中寻求回答。

僧袍与“大红袍”

迥异于市面上形形色色、目不暇接的包装,茶台上的大红袍,第一眼就使人重生莫名的接近与欢欣。

一件潇洒的红袈装,衬着大片的亮黄。“僧袍”里裹着茶,茶缘便由此结下,而大红袍也正是在僧袍下诞生的。关于大红袍的因由,虽然是个美丽的传说,但茶确由武夷和尚创始。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僧与茶,总是如影随形,互相环绕。

清代陆廷灿云:“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碧波丹山之间,无山不寺,无寺不茶,寺中皆设有专事茶叶栽培与制造的茶僧。而在岩茶制造流程与工艺成形之前,崇安(今武夷山市)县令曾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茶,所制之茶与黄山松萝茶“堪并驾”。由此,足见和尚制茶技艺之高,故明末曾在天心寺为僧的超全禅师,在其《武夷茶歌》中激赏道:“如梅斯馥兰斯馨,大略焙时分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时间细。”

此是乌龙茶之始,亦是时间茶之源。

确实,许多名茶的面世,都是出自僧家之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尚是制茶技术进步与工艺立异的推动者,而采茶制茶的劳动亦是他们悟禅的法门,即“农禅偏重”。

大红袍,是茶,也是禅。吃茶去!

吸茶解禅

茶的共享者曾炜轻轻地剪开袋口,将茶置入盖碗,目光形影不离,灌水行茶,一直带着虔敬。他说,与天心寺结缘,正是缘起“草木”,人在草(+)木间,便是“茶”字。

黑褐的茶条,肥胖紧结的筋骨,稍带歪曲。茶条次序落入碗底,窸窸窣率,宣布洪亮有力的动静,若如金石,可谓“铿然一叶”。

粗朴的表面下,蕴藏着“菩萨心肠”。天心寺住持泽道禅师曾开示道:“茶遇水捐躯,而成茶饮,供养世人,是为施舍波罗蜜;茶香四溢,犹如戒定真香,是为持戒波罗蜜;忍耐采摘揉捻、高温炒焙、开水冲泡,是为忍辱波罗蜜;助禅去睡,提神益思,是为精进波罗蜜;和敬清寂,茶如一味,是为禅定波罗蜜;行方便法,净心导和,是为才智波罗蜜。”

自从茶树上被别离后,茶叶就阅历了日晒、手摇、指揉、火焙等重重检测,直到被沸水冲淋浸泡出金黄澄亮的茶汤。当咱们端起茶盏,观色闻香赏味时,茶的一段重生命也随即打开。由鲜叶到干茶,再到茶汤,终究成叶底,这是茶的轮回。

拈杯闻香,香气浓郁高雅,跟着升起的茶烟,缓缓素绕。衔盏啜茶,甘滑浑厚的茶汤,淌过舌面,涓涓入喉,继而逐渐生津,如汩汩清泉,漫流石上,一派清旷爽快。曾炜低眉不语,似是回味,又似凝神。他把茶盏靠近鼻尖,微闭双目,深吸一口,嘴角浮出一丝会意的浅笑。“这泡茶无需多言,古人早都说尽了,‘香、清、甘、活’之妙都在其中了。”

空杯盛明月

添水续泡,茶色顺眼,茶香悦鼻,茶味悦口,从而茶韵悦心,渐至佳境。泽道禅师云:“茶韵发生的流程正是佛法中‘六根’(生理)对‘六尘’(物理)的摄受而发生‘六识’(心思)的进程。”

大红袍“岩骨花香”之韵,花香尚可闻得,“岩骨”却是难以揣摩,此番妙处“难与君说”,唯有“悠然心会”。茶禅一味,禅真妙悟亦然,不涉理路,不落言笙,透彻小巧。

茶条彻底舒展,酿出一盏亮堂清澈的茶汤。再啜之,鲜活爽润,模糊间带着些新鲜质朴的木质气味。

曾炜也深认为然。他介绍说,作为“大红袍祖庭”,天心寺植茶的前史已逾千年。天心寺,初名山心庵,因坐落武夷山之心而得名。唐代诗僧贯休曾三访武夷,挂单天心寺期间,同寺中得道高僧扣冰藻光禅师品茗谈禅,留下“古木苔封菌,深崖乳杂泉”、“乳香诸洞滴,地秀众峰朝”等诗句。虽遥隔干载,言外之意,咱们仍然能感触得到寺院四围茶园的葱翠与清幽。据记载,天心寺茶园曾包括了“三坑两润”、九龙在内的正岩山场200多亩,大红袍、水金龟、半响腰等名丛的选育与栽植皆是茶僧的传世创作。时过境迁,现在茶园虽仅剩50余亩,但所幸茶树得以无缺保存,且树龄皆在40年以上,所产之茶随禅寺得以重光。

任韶光流通,四时轮换,天心仍旧,明月仍旧。把盏啜茗,听月观心,盏中这一抹如如不动的茶色,是否能照射得出“天心月圆”的无言禅境?茶过数巡,香消味淡,直至平平如水,“诚如万有一空,诸有皆尽”。最终一滴茶汤饮尽,盏底暗香隽永如故。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