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故事杀死爱情的是一种名为不活动的东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28 02:17:32  阅读:2769 作者:责任编辑NO。石雅莉0321

本周,民法典(草案)拟设“离婚冷静期”引起争议。众多网友反对法律干涉“离婚自由”。大部分婚姻依然始于感情,只是在这座名为婚姻的围城里,难免有一些共同问题困扰着已婚多年的伴侣们。

比如,我们总默认长期相处下来,即使不需要语言上的表达,对方也能了解自己,就不再及时主动地表达情绪,于是隔阂暗生,直到感情全面崩盘。

最近的口碑电影《婚姻故事》就是一个例子。原本相爱般配的情侣婚后多年会是怎样?它把一种现实摆在了观众面前:

妻子Nichole(斯嘉丽·约翰逊饰)追随丈夫Charlie(亚当·德莱弗饰),将事业重心从小荧幕转向舞台剧,并从洛杉矶移居到纽约。婚后她想重回影视剧圈子并尝试寻求丈夫的支持,但得到的只是敷衍。

于是她渐渐察觉到,在关系中,自己的情绪一再被忽视,最终连话语权都丧失。

而丈夫Charlie这边,虽然事业依旧顺风顺水,但在不得不接受离婚终局,猛然发现旧爱已是往事后,他还是在庆功宴上唱起了一首怀念前妻的歌。

这段婚姻故事令人遗憾,其实能够准确的看出,两人始终还是相爱的,只是彼此最真实的情绪都未曾直接表达给对方,积怨逐渐发酵,最终不可挽回。

美国注册临床社工师(LCSW)Brian Gleason通过他多年的临床工作,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对于在一起数十年的长期伴侣来说,他们会起冲突的最常见原因,就是一种被Brian称为“不流动(Disfluency)”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他们之间,情绪无法自然地、健康地流动。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情绪流动性(Emotional Fluency),以及如何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成为爱人万中唯一的终生伴侣。

亲密关系中的情绪流动性,指的是双方能够运用情感的语言,准确地沟通他们的感受和内心的状态。拥有较好的情绪流动性的人,能够在关系中不带评判性、不含附加条件地体会和表达真实的情绪,也能够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情绪。

你有没有曾经在某个时刻,感觉到你和对方之间,虽然沉默不语,却有丰富的情绪在那一瞬间的空气里涌动。你们双方都能感受到它们。那些情绪、情感被你的身体直接地接收到。无论那些情绪是什么,那一刻总是动人的——你们真正感受到两个灵魂的相遇。

可惜,这样的时刻并不多见。“对于很多伴侣来说,谈论他们真实的感受,都好像在说一门外语那样艰难。”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Lynn Pearl说。

亲密关系中,人和人的距离是更紧密的,因而它也就会比一般的人际关系更多地激发我们的情绪。我们时而感到渴望,时而焦虑,时而喜悦,时而甚至会感到厌恶。

对关系的长期发展来说,如果你希望你们之间的默契越来越深,信任程度逐步的提升,你们都需要更多地理解自己,也理解对方。此时,把这些情绪变成文字传达出来就十分关键。是通过语言化的过程,我们得以让对方清楚自己皮肤以内的世界里在发生什么,对方才能逐步了解清楚我们“运行的机制”。

这种“把情绪转化为语言”,通过沟通让这些情绪得以在两个人之间流动的过程,正是关系中的共情能够发生的前提。

儿时我们也许有过对爱情的幻想,“我什么都不用说,ta全部都能懂得”,其实是不切实际的。若不能调整这个期待,则注定会有许多的愤怒和失望。

Gleason说,他的临床经验和亲身经历都让他认为,伴侣越多地通过对方的外在行为作出反应,越容易感到恼怒、失望、越容易对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批判;而只有体会着对方内在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才会有更多的“爱的感觉”。

而让情绪流动起来的能力,其实是童年、青春期发展中应该习得的一项重要的认知任务。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学着社会对于情绪的命名,学着辨别自己内在复杂而瞬息万变的感受,学着把感受变为语言。

一开始可能我们的表达很困难,能够用语言表达出的仅仅是感知到的万分之一,而且所使用的语言也偏模糊、笼统、不精确、短。逐渐的,我们也可以准确捕捉到更多层次的情绪情感,所使用的语言也更丰富、精准。

研究显示,这种精确表达感受的能力被证明对我们的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即能够确定目标、制定计划、进行调查、最终做出成功表现的能力)也有很大影响。那些在情绪的表达上表现好的人,执行功能更强;反之则更弱(Sass, 2013)。(简而言之,能够表达情绪的人往往能力也强……)

“但许多人在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学习到如何用情感的语言来与彼此交流。” Gleason说。很多人自己就无法表达,也无法接收和理解别人的表达。

对情绪流动的阻碍,有一部分社会原因社会文化不鼓励我们表达情绪,不鼓励我们承认一些“不好的”情绪,比如脆弱、沮丧、愤怒。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学会了否认自己的情感。

这种对情绪流动的负面评判,更鲜明地体现在对男性的评判上。在情感的表露上,一个男性在很多时候是不被赋权的,社会对男性的期待是比女性更“坚强”、“刚毅”和“有韧性”,比如我们会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反过来,如果一个男人愿意感受和表达情感,可能会被低估、嘲笑和评判,被认为是“软弱的”、“失败的”,或者被贴上“女性化”的标签。有的人甚至会认为,一个男人如果表达丰富的情感,可能是因为在童年时受过创伤或侵犯,而变得不健康或者不正常(Greene, 2016)。

除了社会的影响,我们自身也会不自觉地回避情绪的流动。在我们当中,有很多人习惯了否认情绪的丰富性和健康性,会给自己的情绪下负面的判断,认为它们是不应该出现的,会因为自己出现了某些情绪而感到羞耻。

当我们自己去抵制情绪流动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以下原因:

1. 允许情绪的表达和流动会使我们脆弱。

Lynn Pearl(2012)认为,因为害怕脆弱,而不愿意建立情感的连接,是情感流动性失败的核心障碍。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与人建立连接都是基本的需求,但是,与他人建立情感的连接、传达真实的情绪,也就同时意味着我们“允许自己脆弱”,“允许自己有被伤害的可能”(Berne, 1961)。

你们在更亲近彼此的同时,也更容易被彼此伤害,因此,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被伤害的可能性,我们会拒绝流露和传递真实的情感。

对于伴侣双方来说,传递情绪都是一种“冒险”(特别是在这种沟通建立的一开始)。一方面,面对自己的脆弱,在我们看来是危险的;另一方面,表达和接收情绪,特别是那些负面的、带有愤怒的情绪,在我们看来也是危险的,因为它有一定的概率会触碰到对方的脆弱。

2.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说着同一种语言。

如果你注意和自己伴侣争吵的方式,就会发现更重要的不是你们所争论的内容,而是你们争论的状态和立场。有时候,虽然你们说的是同一个词语,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用自己的理解去体会他人的意思。

你们对对方的行为、举动、语言的理解,未必是对方真实所要表达的。争吵经常会进入这样的状态:你并不能够识别出自己在生气什么,也不明白对方真的在说什么,你们都是基于自己的语境,在和自己想象中的对方对话。

3. 我们并不把彼此当做同盟者,而是竞争者。

对于一些伴侣来说,他们在沟通中没能使情绪流动,是因为并不把彼此当做可以相互支持的“同盟者”(ally),而是当做竞争者、敌人或者陌生人(Pearl, 2012)。

他们把这段关系看作是权力的争夺,在每一次讨论中都想要成为胜利的一方,因此,他们对情绪的表达是攻击性的,目的是获得胜利,而并不是真正的情绪传达。

当情绪无法流动时,亲密伴侣之间容易形成三种关系的动力模型(dynamic patterns)(Pearl, 2012):

1. 愤怒的伴侣(angry couple):

他们的沟通总是陷入互相责备和咒骂中。他们总希望证明或者宣告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他们总感觉自己站在道德的高地上。

2. 退缩的伴侣(withdrawn couple):

他们是互相回避的一对,被称为“没有冲突的伴侣”(conflict-free couple)。在依恋类型理论里,他们往往都是“回避型”。

在表面上,他们双方对关系都很满意,很少有直接的冲突,但没有真正的情感交流。由于害怕破坏关系的现状,他们不会用语言去表达恐惧,但会有行为上的表现:生闷气、回避眼神的交流、长时间的沉默。

3. 接近-退避的伴侣(pursuer-distancer couple):

在依恋类型理论中,这是“痴迷型”和“疏离型”的结合。在他们当中,总会有一方试图接近,而另一方不断退避。

但两个人的反应都会促成两个人形成互动的循环:正是一方的接近促成了另一方的退避,也是一方的退避促成了另一方的接近。

“接近-退避”的伴侣的对话可能是这样的:当一个人专注于批判和愤怒的时候,另一方往往忙着进入“防御模式”,忙着去否认指责,从而停止了倾听。

尽管这三种伴侣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他们的共同点是,伴侣双方的沟通是无效的,都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异化感。

1. 不攻击、不回避,学会“吐露”。

根据Wile(1981)的理论,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或者担忧时,有三种方式:攻击(attack),回避(avoid)或者吐露(confide)。

对于以上三种伴侣来说,他们只会选择前两种方式(阻碍情绪流动的),而不会选择第三种“吐露”的方式(促进情绪流动的)。

而“吐露”——对你信任的人表达私密的事情和想法——恰恰是传递情绪的一个关键。它是不夸张、不回避地描述你的感觉。“吐露”也是对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一视同仁的,不能只表达愤怒、伤感或恐惧,也不能只表达爱、关心、欣赏和需要 (Gleason, 2016)。

不懂得如何使情绪流动的人,在对另一半存有担忧或者不好的情绪时,就会以攻击或回避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能够使情绪流动的人,则会吐露这些想法。比如:

当我们在担心对方不重视自己的要求时,攻击的人会说:“你从来就不会去做那些我想要你做的事”,“你为什么总是迟到?”

而吐露的方式,则是诚实地说,“我有点害怕你会不在意我的需求”,“你来晚了,让我很担心。”

当我们害怕对方不爱自己的时候,回避的人会表现出一切都很好,但会把这样的猜测放在心里独自生气,在心里疏远对方,或者以自以为的同样的态度来对待对方——实际可能是自己主动把对方推远。

而吐露的方式,则是和对方表达出,“我担心你对我的兴趣并没那么大”,或者“我担心你已经不再爱我了”。

这并不会让你处于什么“竞争中的被动地位”,它可能会让你受到一些伤害,比如拒绝,但长期来说,它是最能够让真正喜欢你的人靠近你的方式。

2. 学会“具体化”自己的感受。

在真诚地与他人沟通之前,我们先要真诚地面对自己。

有时,你可能只是感到在这段关系中不舒服,或者很疲倦,但并不知道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这时,你首先要识别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去完全地感知自己的情绪;然后是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有效地运用它们,表达它们。

比如你不能简单的说“我不舒服,我就是不舒服。”你要学着去体会和分辨,是内疚?是失望?是尴尬?那些情绪让你想到过去曾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体会过?

把那个情境也分享出来,用更长的话语去尝试表达和沟通,直到你确认对方理解了你的意思。

3. 能够使情绪流动的,不只有语言。

语言是我们表达情绪的主要方式,但还有别的方式可拿来“助攻”,比如眼神的注视和身体的触碰。

凝视(gaze)被证明是传递情绪的好帮手,因为当你注视另一方时,会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被欣赏的、被注意的、被理解的。注视对方的眼睛,也可以帮助你们在难以用语言交流时打破僵局 (Furnham, 2014)。

触摸也会帮助我们情绪的流动。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需要母亲的触摸来让我们感受到“我在这,你很安全”;在成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里,触摸、拥抱等身体接触不仅能提高催产素水平、舒缓心跳(这些好处不仅对于接受动作的一方,对发起动作的一方也是如此);

而且,当你不知道如何去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时候,触碰是开启情感交流的好方法(Field, 2014)。

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比起中性的信息,那些富有情绪的信息(话语/事件)会更加鲜活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Kensinger, 2003)。这也是怎么回事,当我们回忆起一段感情的时候,经常会记得的是那些带有情绪的片段,无论是这些情绪和记忆对我们来说是正面还是负面,是高兴还是痛苦。

“他们真实地沉默下来。有那么一个瞬间,黑夜在他们周身疯狂地涌动,夹着所有往事、欲望、仇恨、分离、死亡、幸福、希望、欺骗、怀疑、信任、依赖、失望、损毁、执念、恐惧、抗拒、伪装、纠缠、对峙、竞争、疾病。以至于多年以后当她回想,似乎还能瞬间回到那个时刻里去。”

正是在这样的时刻里,我找到相信爱情存在的证据。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可能发现,你不太擅长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你来说,情绪总是模糊而笼统的,很难“具体化”。为何会这样呢?

心理学家Feldman Barrett提出了“情绪粒度”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区分并识别自己具体感受的能力。

那些高情绪粒度的人,对情绪的体验更丰富、更细致入微,也能够更准确、更有技巧地形容自己的情绪。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