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一说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热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大约便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中年今后,从北到南,却是连续被贬,直到被贬到悠远的海南。便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终身,却被苏轼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
身处顺境,他能享用最好的,会考究。
身处窘境,他能接受最坏的,能迁就。
这份旷达和涵养,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忍不住一赞再赞。
从学士到农民
仁宗嘉祐二年,苏轼考中进士,在参加考试的三百八十多人里独占鳌头,许多人尽头终身,也未必能进士及第,可那年,苏轼只要二十岁。
欧阳修对苏轼的文章赞赏不已,可是由于误认为文章是曾巩所写,为了尽最大或许防止闲话,他把苏轼列在了第二名。
考中之后,考生要修书一封,感谢恩师,苏轼也不破例,欧阳修读完苏轼的信后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让步此人,使之高人一等”,他乃至还对自己儿子说,“记取我的话,三十年之后,无人再议论老夫”。
欧阳修的推重,让苏轼很快名动京城,人们争相传诵他的文章,私下里人们找他题字,找他填词,人们认为东坡手里会一向握下笔,写他的秀丽文章,谁意料,不久之后,笔被搁下,他被逼抬起犁头,从学士变成了农民。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于在一篇谢表中对新法有不满,因而被新党构陷,寻章摘句,居然被罗织成欺君罔上的死罪。幸得高太后求情,王安石支援,苏轼才幸运逃得一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带着一家老小在黄州落脚,曩昔优渥的日子自此绝缘,从云入泥,心思落差之大,外人着实无法幻想。由于日子窘迫,他不得不开垦荒地,自己种粮吃、修建房子、自己打井、移栽树苗、筑造塘坝,俨然老农一般。
这是苏轼这终身第一次下地务农,他顶着太阳耕田、插秧、灌溉,从前手里拿着精美的笔,书写的是世人赞颂的文章,现在却是扶着沉重的牛犁,在山野中耕田。他写道:
上一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本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可是,他并没有被实际打倒。他很快接受了实际,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农民。看到地上冒出幼苗,他会欢欣的像个孩子,看到稻穗丰满,他会满意满意。
东坡田里耕耘,越来越感觉自己像当年避世隐居的陶渊明,他乃至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改编成一首歌,然后教给一同耕耘的农民来唱,他自己拿着小棍,在牛角上打着拍子,和我们一同唱,一时间,山野之中到处是欢声笑语。
从羊肉到猪肉
宋代宫殿规则:“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
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三百多只,仁宗时每天宰羊两百多只,到宋神宗时虽引入猪肉消费,但一年仍要耗费“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不及羊肉的零头。至于一般的士庶清贫,只要在逢年过节或是请客贵客的时分,才干咬咬牙买来尝尝鲜。
在其时,猪肉不受我们的喜爱,只要基层劳累人们才会买来吃。苏轼在京城时,不管是皇家的恩赐,仍是来宾请客,吃的都是上好的羊肉。在黄州,由于甚是赤贫,苏轼底子买不起肉,没办法,他只能挑选吃猪肉。他说: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愿食,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由于其时猪肉并不好吃,所以苏轼煞费苦心,开发了新的做法,他饶有兴趣的写下《猪肉颂》: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现在,东坡肉渐渐的变成了众所周知的美食,而东坡那份达观的精力,也鼓舞着在窘境中前行的每一个人。
最好的砚台,最坏的书房
苏轼诗词绘画无一不精,在艺术上的造就可谓空前绝后,正因如此,他自己对砚台非常考究,他终身收集了许多贵重的砚台,比方,苏轼从前用的一方端砚,呈瓦形状,色如猪肝,中有冰纹,敲击有铿锵之声,犹如石磬,正上方雕着一个独角兽,面如狮,下巴有须,五爪登云,二目观日,可谓精美绝伦,而且还有藏宝篆书小印,可谓无价之宝。
从前的苏轼,写诗作文一定要匹配最好的砚台,他在这方面的考究也是其时大部分文人不能比的。
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以62岁高龄被放逐到海南,海南地处蛮荒,文教不兴,在历史上从未有人科举及第,所以苏东坡事必躬亲,办教育、开书院。许多人传闻苏东坡在海南授课,不远千里追到海南,跟从苏轼学习。
而其时,苏轼的砚台大多都现已丢失,他乃至连一个像样的书房也没有,许多书都只能靠他自己手抄,当地又闷又热,他常常汗流浃背地抄书,一抄便是大半天,汗水渗透衣裳,他也毫不在乎。
他能用最好的砚台,却也能用最坏的书房。
在他脱离海南不久,海南的姜唐佐就举乡贡,苏轼兴奋地题诗“沧海何尝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关于一个蛮荒之地,完成了科举的零打破,的确称得上是“破天荒”了,时至今日,海南仍然留存着东坡村、东坡井、东坡路、东坡帽乃至还有东坡话。海南人一向把苏东坡当成是儋州文明的开辟者。
苏轼,他可所以挥毫泼墨名动京城的苏学士,也可所以早上晚归,扶犁耕田的东坡居士。他能在京城享用羊肉,也能在黄州做他的猪肉。他能对砚台精雕细镂,却也能在粗陋的书房完成对海南的文明开辟。
他能享用命运的奉送,也能承当命运的冲击,不管好的坏的,他都能变成生命里的景色,这大约便是苏轼的魅力吧。
◎本文转载自“曾国藩读书会”,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