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大宋优游于斯光彩照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4-08 07:14:54  阅读:299 作者:责任编辑NO。谢兰花0258

宋朝之美,美在干净妥当,没有一丝火气,着墨的书法容纳内敛,上色的画卷也不会让人浮躁。在艺术表现上,宋代艺术不再有澎湃的气势和火热的热情,也不再有肥满的造型和艳丽的颜色,而是转向精密清澈的心境意趣的表现。唐韵的壮美逐步淡化,代之以宋调的宛转、调和、安静乃至平平。这种平平不是匮乏枯淡,而是绚烂归之后的隽永、恬淡而悠远。

历史学家缪钺先生《论宋诗》中指出:“六朝之美如春华,宋代之美如秋叶;六朝之美在声容,宋代之美在意态;六朝之美为繁丽丰腴,宋代之美为精密清澈。”

在绘画与书法范畴,宋代文人画传达的是淡远幽静的气质和精力,其美学风格进一步由纤秾转向平平,笔法平远、以淡为尚是其主要特征。在简古、平平的办法表面中,包含着洒脱、隽永的深意;论书者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代书法,创始尚意一代新风。

“典雅之情,一寄于画。”—郭若虚《图像见识志谈起宋代文人的精力日子,许多人顿生艳羡之情,以为那是一种平缓典雅、宛转蕴藉的诗意日子,“贵在适意耳”。宋代彬彬有礼的文人墨客,学会了在美学范畴发明并赏识前人即便遇到也未曾深化体会的神韵。

他们的隐逸并非躬耕田亩的野隐,点茶、焚香、插花、挂画、操琴……一些注重心性的主体修炼,使得宋代文人能够既不抛弃尘俗之乐,又能不为外物所役而取得隐逸的趣味。个别品质的独立与自在,看护和运营心灵深处那片只归于自己的精力家园。这使得文人日子显示出尊贵娴雅的气质,而不至沦为俗恶的官僚。些表现文人士大夫闲适、诗酒风流的文人雅趣的场景画便得以呈现,并撒播至今。

北宋 赵昌 南唐文会图

绢本设色 35cmx65cm 故宫博物院

该作描绘了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文士集会时的局面,反映了那个年代文人墨客的日常日子,对今日而言具有必定的史料价值。

在本图中,近处灌木丛生,芭蕉树立,而远处山峰千山万壑,在青山环抱之中,一群文士畅怀际会,或提笔工书,或赏玩古玩,或清闲谈天。画风新鲜典雅,人物描绘细腻生动,是宋代人物绘画中的佳作。

南宋 刘松年 撵茶图

绢本设色 44.2cmx61.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中呈现的是宋代点茶法。左画面绘二仆人备茶,一人跨坐矮几,手推茶磨撵茶,边上置棕制茶帚与拂末各一,以拂聚茶末。另一人则立于桌边,左持茶盏,右执茶瓶正在点茶。茶桌上置茶筅、青瓷茶盏、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等。桌前风炉,炉火正炽,上置提梁鍑烧煮沸水。

画面右侧有三人,一僧伏案执笔书写,一士人相对而坐,似在赏识。另一士人坐在案旁,双手展卷,而目光却在赏识和尚作书。画面充沛展现了文人雅集品茶、赏画的生动局面,再现了两宋盛行的点茶技艺。鉴藏宝玺:宣统御览之宝。

北宋 赵佶 听琴图

绢本设色 147.2cmx51.3cm 故宫博物院

此画描绘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主人公正冠玄袍,居中安坐,凝思操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倾听,左面绿袍者笼袖抬头,右面红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好像正被这煽动的琴弦撩动着心机,彻底陶醉在琴声之中。叉手侍立的蓝衫童子则瞪大眼睛,注视着拨弄琴弦的主人公。

作者以琴声为主题,奇妙地用翰墨描绘出“此刻无声胜有声”的音乐的意境。画面布景简练,如盖的青松和摇曳的绿竹烘托出庭园典雅脱俗的环境,而几案上卷烟袅袅的薰炉与小巧石上栽植着异卉的古鼎与典雅琴声一道,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气氛。

画上有徽宗落款与画押,故一度被以为是赵佶所画。后经学者考证,此幅为宣和画院画家描绘徽宗赵佶宫中行乐的著作,图中操琴者正是赵佶自己。

宋代 竹林拨阮图

绢本设色 22.7cmx24.5cm 故宫博物院

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李唐作。按此图状人物甚工,但非李唐的风格。咱们观李唐的《伯夷、叔齐采薇图》是那样的形象深入,便显得此幅的柔弱了。故改题为无名氏作。

图绘溪边竹林下,三位文士,身着长袍,对坐于兽皮垫上。姿势各异,或拨阮,或凝听。旁有一童子服侍,一童子跪伏溪边汲水。图中人物生动逼真,衣纹细劲流通。衬景丛竹老树,疏密、远近、浓淡相间,错落有致。全幅构图饱满而不拥塞,应为南宋绘画中的佳作。对开有清高宗弘历所题七言诗一首,此图从前清内府保藏。

北宋 赵佶 文会图

绢本设色 184.4cmx123.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描绘池边大树下,一群文士正据案饮宴。前方有僮仆在一小桌上备茶,其间一人手持长柄匙自茶罐舀取茶末,沿袭的是唐末以来盛行的“点茶法”。人物皆神态雅俊,衣褶挺劲生动。竹树俱用双钩,笔笔细劲,如钢针鑴铁,必尽全力。通幅笔迹繁细,千丝万缕,而无一懈笔,盖极精妙之能事矣。

此画庭台用具描绘得极为华美,有别于五代时文会图简略的布景,北宋的文会图系置于齐备的花园场景之中,由此也反映出北宋园林的兴旺。此图右上虽有徽宗题诗,左中有他的画押,左上还有蔡京题诗,但俱属可疑,应是画院中名手之作。但此画右上方有他的题诗,左方对称的则是宠臣蔡京的和诗,内容提及唐太宗与十八学士的故实,意在赞颂其时朝中人才之盛,文治更过盛唐。这是徽宗亲身指导下的画院产品。

宋代是议论格物致知较多的年代。二程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日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宋代绘画的写实传统很大程度上首先来历于儒家传统中的格物致知思维,画家要经过对客观事物的仔细调查来得到目标的实在体貌。

描摹名画便是宋代绘画表达格物思维的途径之一。从李公麟到宋徽宗赵佶,描摹前人名画之风一脉相承;与描摹名画井行的是对动植物的写生:动物则赤乌、白鹊、天鹿、文禽之属,扰于禁苑。植物则桧芝、珠莲、金柑、骈竹、瓜花、来禽之类。连理并蒂,不可胜纪。

宋代的发明者寻求精巧的开展的新趋势,以精密入微、一丝不苟的精深技法,表达画家的自我审美思维。因为它容纳了文人画风的宛转和画工画风的精密,不同阶层都能从中寻找到合适自我审美情味的要素。

宋代 佚名 霜篠寒雏图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

《霜篠寒雏图》绘五只麻雀止于枝上,旁衬竹叶,图中小鸟神态各异,形象生动逼真。从此图景象描绘可看出作者写实功力深沉,且整图用笔精工,设色美丽,是南宋写生花鸟画中精品。

宋代 赵佶 芙蓉锦鸡图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

作为独立的画科,宋代的花鸟画不管在制作技巧仍是表现办法方面都已到达高度的艺术水准,《芙蓉锦鸡图》便是其间的一幅精品。此图是描绘金秋风光的花鸟画作。图中芙蓉怒放,随风悄悄颤抖,蝴蝶翩跹,彼此追逐嬉戏,引得落在枝上的锦鸡回忆注视,目不斜视。本幅右上宋徽宗赵佶以瘦金体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闲适胜凫鹥”,右下书款“宣和殿御制并书”,草押书“全国一人”。

鸡在我国向有“德禽”之称,《韩诗外传》载:“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可见其文武兼备、仁勇俱存、信守专注的性情为世人所激赏,难怪才艺绝代的一代帝王也会留下“已知全五德,闲适胜凫鹥”的诗句,流露出对闲适尊贵之品质的赞赏,由此表现了我国花鸟画的人文涵义。

南宋 毛松 猿图

绢本设色 东京国立博物馆

该图中这只赤耳红面、毛烘烘的山公,安安静静蹲坐于地,一幅堕入深思的姿态。没有一点景象烘托,它那充溢灵性的神态是那样杰出、夺目。

这幅图为宋代宫殿画家毛松的著作,后曲折流入日本,并被作为有重要价值的国家财产,保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这幅猴图在表现上十分超卓,逾越了单纯的写实,在很多的宋画傍边亦可谓名品。听说所画的是日本猴而非我国猴,除水墨之外还使用了金泥,适意细腻天然。

北宋 黄居寀 杏花鹦鹉

绢本设色 波士顿美术馆

该画作是五代、宋初之间的画家黄居寀所作,现保藏于波士顿美术馆。北宋人绘画很注重写生、调查,该件《杏花鹦鹉图》也必是从写生中来。《东斋记事》载“其家多养鹰鹘,观其神俊,以模写之,故得其妙”。因而,画上鸟雀无不生动逼真,或翱翔、或栖枝、或寻食、或鸣叫,充溢了天然情味。

鹦鹉是画家关键描绘的目标,置于画面的显要位置,它正在寻找什么,长尾微上昂,将画幅左右几近撑满,使前后小景气韵衔接。山石、棘条、竹叶等皆适意匀皴,然后上色,承继、开展了“黄家富有”风格,有“画艺敏瞻,不让其父”之誉。

南宋韩佑 螽斯绵瓞图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螽斯绵瓞图》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宋元集绘册》第十三开。描绘田间一角,花叶成长旺盛,瓜果也已熟透,引来了两只寻食的螽斯。因为瓜蔓能够连绵成长,且不断健壮,螽斯亦生产力旺盛,因而古人画此,常包含有祝愿子孙很多的吉利涵义。

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设的《我国绘画数位课程》第四课“古画新鲜事——到故宫找创意”是这样评述的:“画中田间一角,一颗满熟透的瓜果,发出着诱人的果香,令人垂涏欲滴,瞧 ,螽斯将触角伸得高高,好像正想大块朵颐一番呢!这样的体裁也包含‘多子多孙多福气’的祝愿,反映出古人充足的想像 。”

宋代精心描绘之风的盛行井不意味着不求形似风格的浪消潮歇。就在宋徽宗赵佶极为赏识的精密入微的院体画风风行画坛之际,与之相敌对的以“离形得似”自我标榜的文人画风也在继续开展。

与院体画的表现手法截然不同,离形得似的文人画风不是那种精雕细镂、一丝不荷的适意细描,而是率性而为、自在自在地表达。以至于将这文人雅趣开展到了极点的别致画法,开后世用嘴吹作画、用手指脚趾头画画等各种古怪画风的先河。这样发明出来的水墨适意画,便是画者自我标榜且为世所公认的“文人墨戏”。

宋代 胡直天 向阳图

22.3cmx23cm 绢本墨笔 东京国立博物馆

此图收录在唐绘手鉴《笔耕园》中,图绘一老者着宽衣,坐于蒲团之上,老者前额光秃,嘴四周留有散乱的胡须,两只眼睛斜向一侧似盯着地上。构图简明而有力,用笔简练粗豪。

南宋 梁楷 泼墨仙人图

48.7cmx55.4cm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适意人物画。能够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别出心裁,在绘画发明中所创"减笔"画之创作。画面上的仙人除相貌、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舒畅,墨色淋漓,豪宕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作者在结构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大其头额部分,简直占去面部的八成,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诙谐,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维境地和生命情绪,极尽嬉笑怒骂之态。

南宋 马远 寒江独钓图

26.8cmx50.3cm纸本墨笔 东京国立博物馆

画中以大面积空白表现水天苍茫,而以江上垂钓人执竿凝思的动态描绘反衬四寂无人的空旷之感。以少量翰墨造无限空间是马远绘画的一大特征,给赏识者留下自在想像的地步。笔法简练而意趣稠密。

马远一变五代北宋以来全景式构图办法,而选用角隅式取景布势,时人称为“马一角”。对子孙山水画开展有深远影响。

佚名(宋) 布袋和尚图

31.3cmx24.5cm 绢本淡设色 上海博物馆

画面构图简明,用笔粗豪,特别以布袋和尚的衣袍最为杰出,寥寥数笔,神态活现,有山石般的雄浑有力,又不失衣袍的柔软随意,笔意十足,重墨烘托。

若除掉布袋和尚的上半身不看,其构图好像是一座雄健的远山,稳健而宽广。而绘布袋和尚的圆颅硕躯时,却用细腻流通的笔法,以适意绘眉眼唇齿,喜形于色,其恬淡而又嘻笑于世的神态表现得酣畅淋漓,虽有一股玩世的情绪,却又显示出其宽厚、仁慈、悲天悯人的另一面。

北宋 石恪 二祖调心图其一

35.5cmx129cm 纸本墨笔 东京国立博物馆

画中微弱飞动和毫不经意的草草逸笔,表现出了高僧奇妙深邃的禅境。作者以睡虎为枕的处理办法,其匠心是以虎为反衬,表现出高僧的修行深沉,法力无边。

石恪把微弱飞动的笔势和洒脱豪宕的泼墨结合起来,水墨淋漓,趁热打铁。深的当地,浓有光荣。浅的当地,淡有神韵,到达了有笔有墨、翰墨融合的艺术地步。所作不受目标的束缚,到达了“逼真”的高度。

唐代书法法度开展齐备,宋代书法寻求尚意抒发。这既是书法艺术开展的自身规则,又是一种年代表现。宋代社会全体寻求平平、安静、朴质和天然的美学思维,在书法上向法度之外对“意趣”探究寻求便成了宋代书法艺术的趋势。

苏轼说“自言其间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他把书法看作解闷心里的“逍遥游”,黄庭坚云:“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好像。”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是宋代书法中尚意的典型,张即之和赵佶与宋四家共称为宋六家,是宋代书法最高代表。咱们常说“字如其人”,在他们的书法著作中,其学识、胸襟、品质不时绘声绘色。

北宋 苏轼 黄州寒食帖 (画芯) 纸本墨笔

34.2cmx199.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凄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刻惆怅孤单的心境。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境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荣照人,气势豪宕,而无荒率之笔。

《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全国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著作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北宋 黄庭坚 苦笋赋 纸本墨笔

31.7cmx51.2cm台北故宫博物院

《苦笋赋》,凡11行,181字。此帖笔势遒劲,中宫敛结,长笔外拓,帅气洒脱,显示出山沟纵逸豪宕的雅韵,并充沛的发挥倾侧的意向美感。选自“宋四家墨宝”册。

北宋 米芾 行书苕溪诗卷 (画芯) 纸本墨笔

30.3cm×189.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1088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仁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该作书风真率天然,痛快淋漓,改变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相貌。

北宋 蔡襄 陶生帖 纸本墨笔

29.8cmx50.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陶生帖》为草书翰札。洒脱劲逸。结体欹正巨细,重轻疏密,随心所至,趁热打铁。帖中用笔粗细改变较大,线条外缘爽快妥当,末笔出锋常露笔心,故估测书写此札之笔应为健毫,外型短胖且含硬挺的心毫,挨近记载中的散卓笔。

南宋 张即之 行书汪氏报本庵记 纸本墨笔

29cmx91cm 辽宁省博物馆

此帖小字行书38行,凡688字。帖后有文徵明跋、项元汴题记。卷前后又有项氏诸印和卞永誉式古堂印,清乾隆、嘉庆、宣统三朝印玺。

《报本庵记》后有“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二”,考淳熙十二年为1185年,而张即之生于1186年,故知此为报本庵记写于淳熙十二年,非即之书于此午也。此册行楷骨力劲健,点画精到,结字生动,笔意活动,显得神采焕发,给人以一种轻松自如之感,从其老练的风格上来看,当为其晚年时所书,无疑是其生平的代表著作。

北宋 赵佶 书怪石诗 纸本墨笔

34.4cmx42.2cm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殊状难名各蔽亏。凹凸崒屼鬪巍巍。直疑伏兽身将动。常恐长蛟势欲飞。□裂几层苍桧(氵齿)。凝岚四接老松围。名封三品非无美。饮羽曾令壮奋威。

此帖点画保留了起笔、收笔和转机时毛笔提顿的痕迹,结字劲挺潇洒,规矩新鲜天然,从中得以窥视“瘦金书”书法风格的关键和特征。惟本幅上方“御书”一印和其他用印不同,或为后人伪添。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东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倒闭。如要闹去向知晓不停”,即便地处远静之所,“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国都纪胜记南宋临安也是如此:“坊巷贩子,生意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倒闭不管四时皆然。”

都市富贵走向尘俗化市民文艺便得到孕育。人们简直能够从宋代寻找到一切的通俗性审美认识和审美办法。北里瓦肆的呈现、百戏艺术的昌盛,关于我国美学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影响了审美的观念、形状和趋向。

人数很多的民问作者发明的艳丽繁富的美学境地,与士大夫文人疏淡清远的美学著作一起呈现,但它有着更为浓郁的日子气息。

宋代 佚名 杂剧卖眼药图

25.9cmx25.2cm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描绘的是南宋杂剧的扮演局面,图上二位杂剧人物正在扮演剧情,左面一人顶着高帽,身穿大袍,四周画满了一只眼的图画,右手高高抬起捏着一物向对方展现;右侧一人右手指眼,似患眼疾,正待用眼药医治。

南宋 灸艾图 李唐

59cmx69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描绘的是行脚医师看病景象。患者龇牙咧嘴苦楚难耐,医师正设法以炙艾法将其脓引出。在画家奇妙的安排下,每个人物皆有超卓的扮演。

本幅的衣纹以中锋细劲之笔,即所谓的“钉头鼠尾”的描法,表现出村庄大众粗布衣裳的质感。在六人稍嫌夸大、诙谐的神态下,将乡下日子描绘得绘声绘色。

南宋 苏汉臣 货郎图

181.5cmx267.3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宋 李嵩 货郎图

24.2cmx26cm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人物习俗画卷,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地弯着腰,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货担上物品繁复,不乏其人,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无所不有。

北宋 竹园婴戏图 苏汉臣

28cmx26cm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卷结构凌乱精妙,画家使用台栏池沼等凹凸上下称景,将一百名儿童布满画面,三五成组,彼此照应,远近联系处理得清晰而有节奏,饱满而不拥塞,繁复而不凌乱。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部分)

24.8cmx528.7cm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会集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国都汴京的日子相貌。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浓艳,不同于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紧密紧凑,如趁热打铁。

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谈到:“华夏民族之文明,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社会态势上,宋代的经济文明空前兴旺。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比较强壮的朝代。另一方面,宋代的民族危机极度深重,政治和军事上的先天软弱性,使它从未像唐代那样轰轰烈烈地强盛过。

受此充溢对立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宋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代表,其形状在中晚唐发生了改变:从汉唐立马横刀式的向外开辟,转向了院子踱步式的内敛深思。反映在艺术著作上,则是导致了宋代美学发生了由唐韵向宋调的改变,造就了一个我国民间传统文明与审美上的“黄金年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历:弘雅书房

小编: 好风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